历史沿革当前位置: 首页» 南窖概况» 历史沿革
历史沿革

       从秦代(公元前221年)至唐代(公元900年),南窖地区是北方少数民族的活动范围。在金代曾被驻军控制。金在陵寝之区设奉先县,今南窖地区在行政上应属奉先县管辖。
       元末明初战乱连连,一些难民为躲避战乱,翻越大房山,来南窖地区居住,至今仍有土著居民在南窖地区水峪上安居住的传说,从南窖西庙的古槐的树龄来推断,南窖西庙修建的年代距今600-700年的历史,更有先有南窖村四周的四棵大树后有南窖村的传说。
       明朝初年的几次大规模移民,应是南窖地区发展的初级,这时大西沟的冯;西安北安的付、沈、蔡;水峪的杨;南窖的霍;花港的隗等山西移民先后加入了南窖地区的开发,他们开荒造田,植树种柏,修坟建庙,子孙繁衍。明朝晚期,金朝的后裔女真人起兵反明,并改女真族为满族,建立后金政权,在东北屡屡打败明军,严重危及到明朝的统治,明朝的最高统治者,受惑阴阳学家,认为满人的祖陵金陵气太盛,所以在明朝天启年间捣毁金陵,在大房山顶上的崇圣宫、白云亭,也未能逃脱被毁的命运,明统治者为震慑金陵王气,在大房山上刻佛造像。猫耳山大平台,金陵崇圣宫的遗址的造像就是这时所建,据民间传说,有此类造像有72尊,它们藏于猫耳山各处。我主观推断今天猫耳山、南窖的称呼也应与这一历史毁陵事件有关。
        随着南窖先民的辛勤开发,南窖地区逐渐繁荣起来,迎来了他的成村时期,按明清村里制度的规定,“百户为里,五里为乡”的制度,这里“里”就是现在的村,清康熙志记载了,房山县179村,其中就有南窖、水峪两村的记录。
       南窖地区的真正繁荣,应是大房山麓煤炭资源的发现和大规模开采,据《房山县志》记载光绪十年今1884年,南窖地区就有:南窖村窑、水峪村窑、安子村窑、北窖村窑。煤炭的开采陆续吸引各地姓氏的居民来此地定居谋生。南窖成了河套沟富庶的乡村之一。随着南窖的文化事业也繁荣起来,南窖小学里的周公庙、西庙、北安大庙、水峪的娘娘庙、都在这时的到从修和扩建。南窖老街店铺林立、驼煤的商队来来往往,当时南窖村的富庶,可以从南窖老街略见一斑。南窖西庙倒落的残碑记录着光绪年间重修庙宇的捐款记录。
        军阀混战时期高线路权几易其手。卢沟桥事变后,高线落入日军之手,南窖人民进行着各种形式的抗日活动。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南窖人民从此得到了解放。
        1981年1月1日,北京市矿务局工农区成立,南窖公社划归北京市矿务局管辖。南窖公社在工农区的领导下,从事政治和经济活动;但行政管理、行政工作由房山县领导。
        1981年4月20日,西安大队更名为“南安大队”。
        1983年,南窖公社更名为南窖乡。同年四月,乡政府成立,张文臣任南窖乡第一任乡长。刘春富任副乡长,党委书记仍由邢克良担任,李全才任管委会主任。
        1993年1月南窖划归房山区,撤销工农区办事处,党政企由房山区委、区政府领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