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政民互动» 在线访谈
中改在线采访北京房山区南窖乡党委书记刘永玘:变明清文化资源优势为绿色发展胜势
  发布日期: 2017-08-16
打印本页 【字号  

青山翠竹、灰墙黛瓦,牧笛山歌、蛙声蝉鸣……这些传统村落中农耕文明的恬美情境,是祖先遗馈给我们的丰厚精神遗产。然而,在经济高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今天,饱经沧桑的古老村落正在迅速消失。如何让传统村落以及依附于其上的民间文化得以保存和传承,如何在城镇化的进程中寻找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平衡点成为当今亟须破解的难题。

作为拥有两个几百年历史传统古村落的北京市房山区南窖乡,在煤矿关停、百姓收入锐减的巨大压力下,走出了依托明清文化资源,培育旅游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打造“文创小乡”的新路,将其独具特色明清文化资源优势成功转化为绿色发展胜势,在城镇化的进程中找到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平衡点。南窖乡是如何做到的?接下来还将如何发展?带着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北京市房山区南窖乡党委书记刘永玘。

 

记者:作为房山区的西北部深山区一个8000人的乡镇,南窖乡在怎样的背景下提出要打造“文创小乡”,优势在哪里?

刘永玘:南窖乡地处房山西北部山区,总面积40平方公里,生态环境优美、自然资源丰富、文化底蕴丰厚,是西山永定河文化带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南窖乡经历了三次转型,1993年从北京矿务局工农区办事处划归房山是第一次转型,南窖因“煤”而兴;2010年响应市区政策要求,关停煤矿是第二次转型,南窖因“煤”而弱。如今,随着水峪村、南窖村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南窖村正在申报),南窖迎来了第三次转型。正是基于南窖乡深厚的文化底蕴,我们提出了“文创小乡”的定位,希望能够在房山区形成“南有基金小镇,北有文创小乡”的发展格局。

我们提出要建设“文创小乡”不仅基于我们的文化优势,也源于以下四大优势。

一是地理优势。相比于其他乡镇,南窖是一个地形独特的独立小区域,便于整体打造。

二是生态优势。随着2010年彻底关停煤矿,南窖乡呈现出全乡的生态环境水平、人居环境水平明显提高,群众就业水平和收入水平明显降低的“一高一低”发展态势,植被覆盖率超过80%,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发展创造了前提条件。

三是区位优势。从燕山胜利桥至南窖乡的胜南路有望在今年年底开工建设,胜南路打通以后,南窖将成为房山南北沟交融交汇的重要节点,成为距离平原最近的深山区。

四是班子优势。通过2016年乡、村两级换届选举,南窖乡选出了一支心齐气顺、敢打敢拼的党员干部队伍,为南窖乡各项事业发展奠定了组织和人才基础。

 

 

记者:南窖乡如何利用好以上优势,建设首都独具“文化+”特色的“文创小乡”?

刘永玘:我们结合房山区生态宜居示范区、中关村南部创新城“一区一城”的功能定位和南窖自身资源优势,在广泛征求党员群众意见建议的基础上,形成了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发展思路:高举生态大旗,谋好文化文章,坚持一个中心,实施两大战略,抓好三个试点,建成四大功能区,多点位、高起步、全支撑,努力将南窖建设成首都独具“文化+”特色的“文创小乡”。具体来说就是“1234+N”的思路。

1”,坚持一个中心——即我们的发展定位,建设首都北京独具“文化+”特色的“文创小乡”。充分挖掘全乡文化资源,以文化统领发展,串联各类资源和产业,培育“文化+生态”“文化+旅游”“文化+体验”“文化+休闲”“文化+养老”的文化创意产业,形成南窖独特的发展优势。

2”,实施两大战略——即“一路一村”战略。将胜南路建设和传统村落保护提到关系南窖发展未来的战略高度,集中精力推动这两项工作,尽快实现重大突破。我们希望把传统村落打造成为南窖转型发展的撬点、房山北沟发展的亮点和全市传统村落保护利用的标杆。

3”,抓好三个试点——即充分利用“三个试点”(市农委选定的水峪村传统村落保护利用试点,市规委选定的南窖村创新村庄规划试点,大西沟村新型农村社区休闲养老建设试点)的倾斜政策,积极争取多方面支持,加快水峪村、南窖村和大西沟村产业发展步伐,示范带动全乡整体发展。

4”,规划建设四大功能区——即将全乡划分为四大功能区:历史文化交流区(水峪村、南窖村)、户外文化运动区(北安村、南安村和三合村)、养老文化休闲区(大西沟村)、农耕文化体验区(花港村、中窖村),发挥各个功能区特色和优势,实现强强联合,优势互补。

N,统筹推进N个项目——即引进、培育、建设、扶持多个节点项目,实现多点开花,多点支撑,为各个功能区发展提供强劲动力,形成规模效益和发展合力,助推“文创小乡”的战略目标早日实现。

 

记者:目前“文创小乡”建设进展如何?

刘永玘:我们现在就是大处谋划、小处着手,着重做好优化发展环境、完善基础设施、优化产业格局等一系列基础性的工作,为以后大的策划集团的引进和南窖乡的腾飞奠定坚实基础。

发展环境日趋优化。对非法开采“零容忍”,始终保持“打非”高压态势,守住绿水青山。实施红南路景观提升工程,对红南路两侧景观进行系统打造,建设景观标识、对沿线进行绿化美化,初步形成了一条靓丽的景观大道。与区环卫集团合作,对按照“村收集、村维护、乡监督、乡考核、区运输、区处理”的原则,对全乡生活垃圾统一处理。在全乡范围内开展“树立环保新理念,扮靓美丽新家园”系列活动,包括以“家里家外一个样,比比谁家最漂亮”为主题的美丽家庭创建活动和以“山清水秀六边亮,鸟语花香心舒畅”为主题的美丽乡村创建活动,调动起全乡群众参与环境整治工作的积极性。

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南窖乡几代人翘首期盼的胜南路工程,在各级部门的支持下,取得了重大进展。总投资20亿元,线路从周胜路至南窖乡水峪口,全长11公里。目前,环评、土地预审、水文评估工作正在进行,地勘工作队已经进场,项目有望今年年底或明年年初开工建设。

产业格局逐渐形成。南窖乡把传统村落保护发展作为助推南窖转型的重要支撑,在对传统建筑保护修缮和民俗文化挖掘恢复的基础上,发展高端民宿旅游产业、高端养老产业、文化创意产业。围绕这个方向,我们主要做了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方面,加快古建筑的保护修缮,争取市级传统村落保护利用试点政策和市区资金支持,按照“修旧如旧、不大拆大建、村民参与”的原则和“统筹推进、分步实施、试点先行、三年完成”的工作目标,对水峪村传统建筑进行整体修缮。同时,就水峪、南窖村传统村落的综合开发利用正在积极与大企业洽谈合作,目前已经与新华联集团初步达成合作意向。另一方面,正在进行历史文化的挖掘和保护工作。区领导专门牵头成立了历史文化保护与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协调区文委、区旅游委等多家区直部门,帮助我们开展大鼓会、银音会、狮子会等民间花会恢复传承、口述史整理、影像资料采集等工作,为发展旅游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提供文化支撑。

 

 

记者:从您的介绍中,我们不难看出目前南窖乡建设“文创小乡”已经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您认为是什么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刘永玘:这些突破性的进展是我们坚持以党建引领,凝聚发展合力的结果。南窖乡在建设“文创小乡”过程中,强化党建引领作用,调动起各基层支部、全乡党员的积极性。明确“党建+”工作思路,探索“党建+古村保护”“党建+环境整治”模式,在古村保护工作中,鼓励党员带头加入古村合作社,积极恢复传承民间花会。

在环境整治工作中,引导党员积极参与“家里家外一个样、比比谁家最漂亮”和“山清水秀六边亮、鸟语花香心舒畅”活动,带领群众共同搞好庭院卫生,改善人居环境。

此外,我们还通过建设党群活动服务中心、落实“三会一课”制度,增强了各支部服务群众的能力,规范了党内组织生活,强化了战斗堡垒作用;通过党员亮身份、亮职责、亮承诺活动,使全乡党员能够积极参与到全乡中心工作中,全乡各村在“1234+N”的发展思路指引下,形成一盘棋、一个有机整体,凝聚起助推发展的强大合力。

 

 

记者:您前面给我们介绍了打造“文创小乡”的优势、做法和成果,现在您能否给我们描绘一下未来您心目中“文化小乡”的蓝图?

刘永玘:下一步,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市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在市、区党委政府的领导下,争取政策和资金支持,加大传统村落保护和生态保护力度,吸引社会资本对全乡进行整体开发,成立古宅合作社,通过“农户+合作社+企业”的合作模式,调动起各方面的积极性,加快传统村落整合开发利用,形成转型发展的重要支撑。全乡党员干部正在按照“1234+N”的发展思路,团结一心、加油实干,奋力推进南窖乡第三次转型,以生态农业、高端民宿旅游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为支撑的主导产业将逐步形成,四大功能分区的引擎作用更加明显,未来的南窖一定会呈现出生态更加优美、古村更有活力、百姓更加富裕、社会更加和谐、发展更有特色的生动局面,真正将我们的明清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绿色发展的胜势,增强百姓的获得感。“进京坐轻轨、河边在戏水,红酒在品味、咖啡沁心肺,滑翔在飘扬、古村人气旺”的南窖梦将成为现实,“文创小乡”将闪耀京西!

不仅如此,我们还希望能为房山北沟山区乃至全国经历了资源型产业退出地方的发展作出有益探索。南窖乡是很多此类山区产业转型的缩影,经历了资源型产业的退出,各地方都在积极寻找产业转型的新道路,在这种形势下,我们建设特色小城镇的努力正是一种转型发展的有益探索,我们希望能够撬动新一轮产业转型,为深山区乡镇提供“绿色”的创新发展模式,为国家新型城镇化建设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