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况
水峪村位于南窖乡西南部,东与三合村交界,南与霞云岭相邻;西与霞云岭相连,北与南窖村接壤。因原有小河从南沟流经村中而得村名。相传,于清代成村。
2011年末,村域总面积8.25平方千米。有村民490户,有村民1296人,其中农业人口569人,城镇人口727人。总人口中,男 660人,女636人。村民主要为汉族,共1294人,占全村人口99.8%。2011年末,全村有共产党员76人,共青团员20人。全村大专以上学历75人,占总人口的 5.78 %。全村有5个村民小组。村委会距乡政府2.5千米。电话61305049,邮编102418。
二、经济
全村以农业生产经营为主,是南窖乡古文化特色村。2011年末,全村有耕地面积26.1亩,山林面积7393.2亩,果园2000亩,菜园面积20亩。2011年末粮食总产量22000千克;生产蔬菜7000千克;生产水果98.5千克。2011年末,饲养羊160头/只、猪83头/只、鸡200头/只。
2011年末,有商业企业3家,企业资产47.4万元,总产值75.6万元。有餐饮企业4家,企业资产20万元,总产值32万元。
2011年末,有杨家大院、东西瓮门、娘娘庙、龙王庙、老爷庙、尼姑庵、佛顶珠、千年古槐、百盘石碾、纱帽山、沧桑古道、梯田、生态观光园、水前陂原始森林等100余个景点,2011年共接待游客3.7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20万元。解决就业189人。全村有民俗旅游户40户,拥有床位120个,日接待人员87.36人次。
2011年末,全村有2个专业合作社,有会员16个,其中,工商局注册的专业合作社2个,隶属于乡级专业合作社的是北京洪荣生猪养殖专业合作社和北京水峪西山杂粮种植专业合作社。
2011年,全村经济总收入470万元,农民人均收入6009.9元。
三、民生
2011年末,全村建筑面积18.18万平方米。村民住房1.8万平方米,人均住房面积15平方米。全村从事农业劳动力129人,从事商贸运输业23人,外出务工102人,劳动力就业率为98%。
2011年末,全村有在园儿童13人,适龄儿童入园率100%。有在校学生74人,在中心校(小学)就读17人,在良乡五中就读13人,在读高中生、中专生32人,在读大专以上学生12人。有村级卫生服务站1个,医护人员1人。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为100%,2011年全年出生10人,计划生育政策符合率100%。全村有残疾人56人,享受农村五保分散供养1人,享受城乡低保12户19人,新农合医疗参保916人。
四、公益设施
2011年末,有村委会办公室19间500平方米;有村级卫生服务站6间200平方米;有数字影楼1处800平方米;有益民书屋1间30平方米,有藏书4000册;有全民健身体育设施3处。
交通便利,有红新公路从村中通过,有房23路公交线路通往城关街道。无线通讯信号覆盖率100%,有线电视入户率100%。
五、文体活动
有秧歌队1个,成员30人,有舞蹈队1个,成员30人,有中幡队1个,成员50人。
水峪村的中幡始创于明朝初年,盛于清咸丰年间,先由冯、邢二姓耍幡艺人相传,后又相继传与杨、崔、王等姓人家。起初作为民间自发的堂会仅限于村民自娱自乐表演,每逢庙会、重大民间节日,村民有耍幡祈雨纳福的风俗习惯,后演化成集体型表演,代代相传至今。深厚的民俗文化底蕴催生了地处深山沟的水峪村文化传承发展,上世纪70年代中期,村里精通中幡的老艺人组建起了由30人组成的中幡队,经过20余年发展,队伍不仅稳定了,还将表演动作由传统的30余个丰富完善为60余个,“乌龙绞柱”、“封侯挂印”、“左右担山”……每个动作都精湛绝妙。悠久的民俗文化历史和良好的传承条件,使“水峪中幡”成功入选市级非遗名录。水峪中幡队于2008年8月8日代表北京市参加了奥运会开幕式演出。下一步将借助“水峪中幡”深厚的文化底蕴,连同原生态古村落、古石碾一起,发展特色生态文化旅游,促进农民增收。